欢迎进入火狐官网入口官网!
联系电话:0535-6028889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
【群雄相争下匍匐前进的生鲜电商】

来源:火狐官网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1 01:58:22

  导读:生鲜电商万亿的市场空间所引发的巨大商机引来京东、阿里、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觊觎,在火热的背景下,暗藏的却是多个产业链的相互整合和相互制约。

  生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电商领域最难啃的骨头,同时也被认为是电商领域最后一片蓝海。众多重资产加持下的创业者雄心勃勃企图大展身手,但几年后绝大多数都在残酷斗争中纷纷倒下。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16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》显示,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%实现盈利,4%持平,88%亏损,剩下的7%则是巨额亏损。

  任何一个全新市场的出现,势必有新的行业革命诞生,生鲜电商的出现带来了多方力量的全新整合和博弈,今天我们来试图揭露暗藏在生鲜电商表面下产业链整合的秘密,以及它们在生鲜电商的运作中起到的作用。

  毫无疑问,生鲜电商要玩的开,绝对逃不离冷链物流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。生鲜食品、肉制品、水果等商品从保存到运送的所有的环节都对温度、湿度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,常规的仓储物流不适用于生鲜商品——冷链能力对生鲜电商的意义,早已毋庸讳言。目前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主要有两条路:一是采用第三方冷链,轻资产模式;二是自建冷链物流,重资产模式。

  先说第三方物流,中国第三方冷链的发展尚处于初期,与美日等冷链运输发达国家差距较大,存在硬件设施建设不足、技术上的含金量低、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、运输效率低、成本费用高、配送水平参差不齐等缺陷,一些第三方冷链为了节约成本主动升温慢慢的变成了了行业惯例。个别优秀的第三方冷链又存在覆盖区域受限、价格昂贵的问题,例如行业内的翘楚黑猫宅急便,其冷链体系只能覆盖上海,更重要的是优质的服务意味着高昂的成本,它的价格是绝大多数电商难以承受的。总而言之,在这个渗透率仅为1%、市场预期规模却高达千亿元的潜力市场中,面向消费者终端的第三方冷链B2C宅配物流发展极为缓慢。

  可以说,目前国内第三方冷链的实力还不足以作为生鲜电商的主要臂助,这就等同于逼迫生鲜电商自建冷链,因此先有一些创业企业探路,后有顺丰、阿里、京东、中粮这一些企业以亿元起的资产金额的投入规模,开始自建冷藏仓储、冷链宅配物流体系。然而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自建冷链毫无疑问是一门“烧钱”的游戏:

  第一道门槛就是冷库造价,普通仓库的造价约为400块钱/平方米,冷库则要配备保温系统,造价至少2000块钱/平方米,而且冷库要消耗高额的电费,1万平方米的冷库一个月的电费至少要20万元人民币。

  第二道门槛就是冷库的设备及经营成本,生鲜冷库温度带很多,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储温,各种制冷、监测设备、防冻设计都要配备齐全,无论是搭建还是运营维护都需要巨额的资金。

  第三道门槛就是冷链配送,冷藏运输车的购买、使用、维修价格也都远高于普通货车,还要建立起一套区别于其他品类电商的精准订单预测、标准化品类管理、快速配送、快速库存周转机制,总的来说冷链宅配成本是常温宅配成本的1 .5倍以上。在非生鲜电商领域,自建宅配通常的做法就是广布网——在各地自建配送分站,然后配送到户,但对于生鲜电商来说目前的订单数量远远达不到,维持这样的配送网络需要很高的成本。

  这样的以千万、亿人民币为单位的庞大投入是大部分电商难以承受的,能够说是“非土豪不能为之”,因此无数中小生鲜电商企业试水之后在这只“拦路虎”面前纷纷倒下。

  首先,国内大部分生鲜电商的仓储数量是不够的,大规模建仓非土豪不能胜任,几个大仓下去通过风投获得的钱就被挥霍的干干净净,不能支持其布局全国。

  其次,国内大部分生鲜电商的仓储质量是不合格的,生鲜行业不同于普通商品,具有其特殊性:第一生鲜是高速流通的行业,基本是“零库存”,通常来说一天一周转,一旦周转率降低就会造成大量的库存,最终只能被扔掉,并直接影响利润。第二生鲜电商经营的果蔬、肉禽等产品容易腐烂,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储温,国内大多数生鲜电商的仓储质量不达标,导致产品损耗高。我国生鲜腐损率远高于发达国家,果蔬腐损率达25%,肉类腐损率为12%,水产品腐损率亦高至15%。

  最后,生鲜电商的产品在发物流之外都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包装,在传统超市或水果店购买只需要一个塑料袋,生鲜电商不可能这么操作。以最小的七号邮政纸箱为例,其成本价在三元左右,外加人工,这种特点无形中也增加了额外的成本。

 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表明,生鲜电商的配送加仓储成本一般占经营成本的20%~25%,是一般商品经营成本的2倍甚至更多,但供应链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就更加复杂。

  首先是产品标准化难以实现。由于电商特殊的销售途径,“标准化”是很重要的体验指标,而生鲜食品的标准缺失是目前生鲜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。生鲜产品从大小、重量、外观、口感、甜度等方面都可以推出不同的标准,而我国从农业生产源头的缺乏标准、供货商的小而散,到包装与冷链的标准不一,使得各生鲜电商的标准化之路任重而道远。生鲜电商不同于超市和水果店,消费者无法亲临现场挑选试吃,对商品的预期只能依靠商家对商品的描述完成,如果宣传不实或储藏运输不善,顾客会发现了自己拿到手的东西与网站(或者APP)精美的图片和煽情的描述相去甚远,上当受骗的挫败感会比较强。如果同一款产品,今天买到的是甜的,明天是酸的,大小、口感、品质都不稳定,就很难留住消费者。但若要提高标准化,要么基地直采,要么严选供货方,但在残酷的价格竞争面前,提高标准化短时间之内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回报,使得各方都缺少实现产品标准化的动力。

  其次是基地直采这条路难以走通。如果由批发商供货的产品质量很难保证,而且也体现不出生鲜电商通常宣传的“生态、健康、严选”的高逼格,那么基地直采就成为许多生鲜电商的“救命稻草”,然而走着走着众多企业就发现这条路也很难走通。掌握田间地头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,如同当年奶企争奶一样,竞争越充分资金要求越高,而且在原产地选完之后,后续的运输、储存、分拣、包装,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小规模方式和大量人工来运作,该有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,非标品毫无疑问增加了生鲜电商的人力成本。例如大型批发商拿货价能做到3.3元/斤,生鲜电商如以5吨的需求量来算,价格起码要上浮到3.5元/斤。批发商每天从产地发车,到市场后能快速分销出去。电商几天才从产地采一次货,还要放到仓库等零售完毕,如此长的供应链体系和周转成本,比批发商业市场拿货要高出一大截。目前农产品行业的操作思路,还不是互联网的那套,即便是BAT这样的行业巨擘也不敢轻言搞得定,很难实现盈利,因此目前生鲜电商普遍还是依靠批发商供货。

  电商在国内已经成了便宜的代名词,但是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和供应链就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,生鲜电商不得不选择高于线下的价格售卖,价格缺乏优势让其失守了最后一道防线。

  冷链物流、仓储、供应链、消费终端,生鲜电商需要攻克的难题有太多,发展至今许多中小企业已经黯然退场,整个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趋势。

  首先,整个行业资源逐渐向龙头巨擘聚拢。如阿里巴巴、腾讯、京东、百度和顺丰分别投资了盒马鲜生、易果生鲜、每日优鲜、天天果园、我买网、顺丰优选等,通过技术、资金、渠道等企业资源的输入强力支撑起生鲜电商这样的平台。随着电商巨头们强势入场,整个行业目前已确定进入洗牌淘汰阶段,未来将形成“两超多强”局面(两超是指阿里与京东两巨头,多强则是代表了其他重要平台),而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被极速压缩。

  其次,在阿里和京东的引领下,线上电商+线下门店相结合的模式慢慢的变成了生鲜电商的新模式,并逐渐下沉到社区商业。像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在上海金桥开设了第一家线下门店,是阿里巴巴对线下超市完全重构的新零售业态,是“超市+餐饮+菜市场+APP”的全新结合,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快速配送:门店附近3公里范围内,30分钟送货上门。与传统零售最大区别是,盒马运用大数据、移动互联、智能物联网、自动化等技术及先进设备,实现人、货、场三者之间的最优化匹配,从供应链、仓储到配送,盒马都有自己的完整物流体系;与以往的线上生鲜平台不同的是,盒马生鲜提供了一个现场展示的平台,规避了商品品质的不确定性这个最大的网购阻力,消费的人在盒马现场认可了品质之后,以后就不需要再来,这样就让线下的客流源源不断转移到线上。盒马生鲜日前宣称一年多以来开店13家,已经实现规模盈利。第一巨头京东旗下的生鲜商超O2O平台“京东到家”,则采用更轻的商业模式,接入了超市便利、新鲜果蔬、零食小吃、鲜花烘焙、医药健康等线下门店。

  可以说,整个生鲜电子商务行业整合的号角已经吹响,商业巨擘们依靠着强大的集团力量在浴血奋战、抢占市场,非土豪企业则逐渐倾向于采用亚马逊生鲜的缓慢扩张策略,在此过程中还要经历无数的优胜劣汰过程。在整个行业的基础没有完全搭建好之前,生鲜电商始终将是一个小众市场,而一切才起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